阅读历史 |

第914章 首飞日(1 / 2)

加入书签

1998年3月21日早晨,成飞机场。

姚远起了个大早绕着外场跑步,一圈下来五公里多,一圈跑完,远远看到跑道端有个人站在那里仰头看着天。

姚远慢跑过去,看清楚的是宋文松。

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眉头依然是紧锁着的,天气不太好,灰蒙蒙的,一连几日都是如此了,天气预报说未来一周都是这样的天气。

“宋老。”姚远放慢脚步走过来,拿毛巾擦着汗水。

宋文松扭头一看,道,“小姚,你起这么早。”

“您昨晚是不是没休息?”姚远发现宋文松的脸色很憔悴,忧心忡忡的。

宋文松叹口气,说,“眯了一会儿,睡不着啊。”

“一定会成功的。”姚远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

宋文松低声问,“小姚,有些问题其他时候不好问,你能不能跟我交个实底,春风科学院提供的飞控系统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显然不是来自苏联的技术,宋文松因此问道。

姚远想了想,没有选择隐瞒,沉声说,“我们自己研发的。”

宋文松显然不相信。

姚远话还没说完,他继续说道,“基础技术有苏联的、以色列的、法国的、美国的,但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搞成了这一套电传飞控系统。”

10号工程原型机上使用的电传飞控系统,有很多技术是来自于春风科学院,比原计划使用的那一套电传飞控系统更先进更可靠。

因此,10号工程原型机的电传飞控系统研究单位其实是两家,其中一家就是春风科学院,生产单位也是两家,其中一家也是春风科学院。

但是,在实机飞行测试之前,谁也不敢保证这第一套国产电传飞控系统百分百不会出现故障。

这是宋文松最担心的。

飞控系统出问题,饶是飞行员有百般能力也无力回天。

第三代战斗机的技术特征之一是使用电子传动飞行控制系统,第一代、第二代战斗机使用的都是机械传动飞行控制系统,简单地说,第三代战斗机是有cpu(中央处理器)的,是通过中央处理器来处理飞行员的指令,通过电子信号执行飞行员的意志。

那么问题来了,在春风科学院加入之前,10号工程研发团队用的电传飞控系统从哪来的?

是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但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合作研制计划中断了,差点导致10号工程重蹈歼-9的覆辙咬着牙掉,宋文松总师以一己之力在关键时刻逆风翻盘,使得10号工程有了继续下去的机会。

因此,姚远告诉宋文松,春风科学院提供的电传飞控系统技术有一部分来自以色列,宋文松没有感到太惊讶,就是这个原因。

有人说10号工程的气动布局时是抄以色列的,这个完全是无稽之谈。10号工程的气动布局、拦射火控系统、耐高温铝合金等技术,是因为有歼-9打下的基础。

歼-9虽然夭折了,但是通过这个项目,华夏人第一次了解到并且掌握了部分先进技术,完全属于自主产权的技术。

宋文松感慨一句,道,“一切顺利的话,就只剩下机载雷达和发动机两大问题了。”

“一定会顺利的。”姚远笑道。

作为过来人,姚远的信心再充足不过。

宋文松说,“你倒是很有信心。”

“因为我对您和整个研发团队的同志们有信心,对试飞员有信心。”姚远笑着说,完全无法从他脸上看出有其他什么别样的动静来。

宋文松哈哈笑了,心情轻松了不少。

二人边走边聊往准备区域那边去,一架蛋黄色的采用鸭式气动布局的新式战机安静地停在那里,这是01号原型机。

这架战机的出现颠覆了国人对人民空军战斗机的固有印象,在她之前,人民空军大批量装备的歼-7、歼-8都是有棱有角的透着浓郁苏联七八十年代粗糙风格的战机。

而歼-10的出现,让国人知道,原来我们自己也可以研制这种外形优美的、每一处都透着现代化的新式战机,两个字——漂亮!

技术人员在对战机进行最后的检查检测。

姚远把林小虎拿过来的外套穿上,站在一边安静地等待着,心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加速。林小虎、林威、铁锋、陈超的感受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都清楚自己正在见证历史。

这将会是人民空军迈入全新阶段的始端,也预示着人民军队装备现代化的步伐已经开始加速。

能不能飞起来,能不能安全落地,这两个问题萦绕在所有人的脑海里。

简单地说,首飞的意义在于测试飞机能不能飞起来,飞起来之后能不能落下来!

地面上万次风洞试验都代表不了一次实际飞行。

世界航空史上太多首飞失败的例子了,因此试飞员也被视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担任此次首飞任务的试飞员是试飞大队经验最丰富、技术最高强的李奋上校,他飞过十几种机型,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处理过十几次一等空中险情。

此时,在保障人员的陪同下,李奋拎着飞行头盔走了过来。

宋文松迎上去,姚远没动,不想在这个场合抢戏。

宋文松紧紧地握着李奋的手,用力摇晃着,道,“万一……”

“宋总。”李奋笑着打断宋文松的话,“就是摔,我也要把飞机摔在跑道上。”

宋文松如鲠在喉,想要说安全第一,可是话到嘴边生生的就是吐不出来,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如果01号原型机摔了,前期做的那么多工作等于是白干了,很多工作要从头开始。

如果摔在跑道上,尚且留有一线机会——因为有那意味着能够保留相对完整的残骸。

只有这一次机会。

李奋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他当然知道此次首飞的重点的保住战机,个人的生命安全必须要置之度外。一旦出现必须要二选一的选情,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抱住战机,必须要放弃逃生的机会。

01号原型机这是研发团队努力了整整十二年的成果。

宋文松老泪纵横,重重地拍着李奋的肩膀。

姚远的眼眶也湿润了,明知道九死一生,依然面带微笑乐观奔赴,这便是华夏军人的精神。

他举步走上去,道,“李上校,我们会继续生产原型机,生产十架八架,从此以后我们不会再把战机放在首要地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