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4章 风调雨顺(2 / 2)

加入书签

大乾的粮食储备,那可都是来之不易的,而是一粒一粒收集并储备起来的。

因为每一年的粮食,首先要养活民众,多余的粮食才能够通过大乾粮食公司储备起来,因为大乾人口众多,而粮食产量又是比较有限,因此也是造成大乾的粮食储备一直都是不算多。

其中全大乾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粮仓,也就是设立在金陵城内的粮食仓库,其内储备的粮食也只够五十万人吃一年而已。

而其他地区的粮食储备仓库所储备的粮食就更少了。

去年为了救灾,把不少粮食仓库都是搬空了,如果今年又是出现什么大规模的天灾,那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都不是楚行愿不愿意救灾的问题,而是想要救灾都没有足够的粮食的问题了。

今年的丰收,将会极大的缓解粮食储备问题。

同时因为有大乾粮食总公司在,也不用担心丰收了,粮价大幅度下跌伤农。

大乾通过粮食总公司,对粮食这种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的价格,是实施非常严格的价格控制的,其规定了价格的区间,粮食减产导致价格过高,大乾粮食总公司就会抛售储备粮食,以平抑粮价。

粮食丰收导致价格下跌的时候,大乾粮食总公司就会大规模的收购粮食,拉高粮食价格。

总之大乾就是要把粮食的价格稳定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不允许其出现太大的波动。

而一些粮商如果想要打破这个粮价体系,除了会遭到大乾粮食总公司的应对措施外,还会惹上巨大的麻烦。

一旦发现奸商操控粮食价格,那么就会毫不客气的以各种罪名抓人。

这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硬的措施,才是确保了大乾范围内,多年的粮价都是维持在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等情况。

粮价稳定,农民们种田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而城市居民也能够购买到市价的粮食维持生活,如果粮价的稳定被打破了,那么麻烦可就大了。

今年风调雨顺了,不过在楚行看来还是不够!

现在的粮食的产量还是太低了,想要养活已经是超过一亿五千万的百姓,难度太大,更别说有多余的粮食进行战略储备了。

所以他是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方向!

要想解决粮食产量问题,一个则是提高国内的可耕地面积,然后是加大进口量,再次是提高粮食亩产量。

想要提高耕地面积,这个难度不小,而且也是大乾一直在做的事情,湖广、珠三角等地区的开发就是为了提高可耕地的面积。

为此大乾是通过国内移民、屯垦令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目前来说效果还不错,湖广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望成为大乾新的粮仓。

但是国内的可耕地的面积是有限的,现在是有湖广等地区进行开发,但是人口也是在持续增长啊,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大乾也是不对生育加以控制的情况下,人口的大量增长成为了必然。

目前来说,人口的增长速度还要超过可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因此单单靠开发、屯垦来解决粮食问题,只能短时间内的解决方案,不能长久。

其次是加大粮食的进口量,这一点大乾也是在做,并针对性的施展了部分政策,比如说对粮食进口采取免关税,其次则是鼓励国内民众向海外移民,并从事农业,开垦种植园。

最后则是对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洋地区进行掠夺式的粮食进口,官方控股的南洋贸易公司,每年都会从南洋地区进口大量的粮食。

其实南洋地区的土著人口也多,当地人也要吃饭,被大乾进口了大量粮食之后,他们自身也会遭到粮食危机,不过这就不关大乾的事了,有时候为了进口粮食,大乾都会指定只能用粮食来换取军械以及其他的工业产品。

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在楚行的指示下,还进行了第三种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那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亩产量。

比如采用化肥、比如说采用杂交水稻,比如说引入番薯和玉米等高产量农作物。

只是化肥这东西一时半会的解决不了,因为这东西的基础是化工产业,虽然说王室理工学院的化学专家已经是在实验室里搞出来了尿素、磷肥,但是想要大规模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硫酸等化学原材料。

很不辛,以大乾目前的技术能力,硫酸等基础化学原料的产量还是比较有限,用以重点工业生产、国防生产都还不够用,那里能够搞出大批量的化学原料合成化肥,然后用于农业生产啊。

化肥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受限于工业基础无法实现,所以大乾农部也只能是鼓励农民们尽可能的使用农家肥了,但是农家肥这东西吧,华夏的农民们早就开始用了,不用大乾官方的引导。

化肥不行,楚行就是把目光投向了杂交水稻以及新作物了。

杂交水稻,这玩意其实也是一直在搞,王室理工学院有专门的研究小组负责此事,他们在琼州岛上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杂交水稻试验基地,试图对各种水稻进行杂交培育。

其效果也不是没有,只是不大而已,其中最为明显的效果就是,对从南洋地区引入的水稻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培育,使得南洋的水稻能够适合大乾南方省份种植。

如今两广地区已经是率先开始大规模的种植这种水稻。

这种水稻有什么特点呢?

那就是两季稻,并且在两季稻的前提下维持单位产量。

当然了,这种两季稻对稻田的要求也是非常高,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合的气温、降雨量以及肥料,因此导致能够种植这些两季稻的水田还是不太多。

楚行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这些两季稻,而是希望能够改良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水稻。

不过在楚行看来,这个目标很难短时间实现,至少没有个几十年是搞不出来的,因为这需要对杂交水稻进行一代又一代的培育,需要漫长的时间。

而新农作物的引进,其实也同样存在着适应性的问题,来自美洲的诸多新农作物,其实大乾早就通过葡萄牙人、西班牙获得了,其中关键的番薯以及玉米更是早就有了。

但问题是,这些来自美洲的农作物还有些水土不服,即便是在部分地区可以种植,但是产量也没有楚行预料的高,所以这些农作物还是需要进行专门的适应性培育,短时间内是指望不上了。

虽然说番薯和玉米也需要进行适应性培育,不过好消息就是,王室理工学院农业系的专家们表示,红薯和玉米的适应性培育,要比杂交水稻的培育容易多了,时间也会比较短暂。

经过之前多年的培育,王室理工学院农业系的专家们表示,估计再经过大概五年的培育,就能够得到初步适应华夏大部分地区的番薯了。

如今,楚行就指望着五年后,能够把红薯大规模的推广出去,以提高粮食的总产量,然后初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虽然说番薯的营养价值比较低,远远无法和小麦以及水稻相提并论,但是产量高啊!

产量高就足以补充营养价格过低的缺点了。

开发国内的可耕地、扩大进口量是目前的解决方案,而推广种植番薯、玉米是属于中期方案,而杂交水稻和化肥以及向全球范围进行移民,这是长期方案。

不过短期内,粮食产量依旧是个大问题,想要解决粮食储备过低的问题依旧困难。

现在的楚行,也只能是希望后续几年老天爷继续给面子了,不要搞什么对规模的天灾,与此同时,也要自身做好功夫。

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停下,毕竟把希望放在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上头,有点不靠谱,今年丰收了,但是鬼知道明年是什么状况,万一明年又来大洪水呢,就算不来大洪水,万一搞大规模旱灾呢,地震呢?

嗯,地震这玩意防范不了,但是洪灾和旱灾还是能够防范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