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8章 开放海外贸易(1 / 2)

加入书签

选海军将军的事倒也不是十万火急,要走马上任怎么也得过年后了,宣平有足够的时间命人调查冯鹤翔。

扩建水军的事再没在朝上提起,众官员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取消商业限制上。

关于这事儿的讨论比扩建水军可热闹多了,因为支持的和反对的双方势均力敌。

反对的官员大多是如段相一般老成持重的,反对的理由就是商业的发展会影响农业,而国家的长远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

而持支持态度的官员理由各不相同,有真心为朝廷着想的,如宁王这种,他们认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限制了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社会繁荣应该做出改变了。

也有因为私心而支持的,朝廷放开对商业的限制,他们可以从中谋利,论起做生意,官员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宁朝开始,历代朝廷为防止官员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都是禁止官员及其家族中人参与经商的。

宣朝初期也是如此,后来随着社会逐渐繁荣稳定,农产品、手工产品的逐渐增多,商业活动开始繁荣,社会风气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允许商户子弟参加科考,这无疑代表了商人地位的提升。

朝廷对官员经商的政策也开始放宽,对官员经商的处罚开始放松,基本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对于官员通过家属、亲戚、属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只要不涉及官府财产,不涉及垄断经营、强买强卖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朝廷不会严加干涉。

等到了后期,这项限制越来越放松,官员不允许经商几乎成了空话,朝廷对此持放任态度,否则宁王一个皇子又怎么有机会去经商呢?

因为这事儿,皇帝连开了三天的大朝会听他们讨论,双方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能说服谁。

眼看双方争执不下没个结果,最后林启出来和稀泥:“陛下,农业、百姓是立国之本,容不得半点儿疏忽,臣建议依然限制我朝民间商业活动,以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但朝廷却可以派专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中获利,当国库有了充足的收入,陛下仁义爱民,可以适当减轻赋税。收入增加,百姓种田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那商业也算是促进农业的发展了。”

皇帝点点头表示赞同,“林爱卿言之有理。”林启的话就是皇帝的想法,虽然参与争执的人许多也能猜到,但他们不甘心直接妥协,总想多争取一点儿。

皇帝知道经商赚钱,也得过好处,但他既不敢全面放开对商业的限制,也舍不得经商带来的好处。

很简单,就他从前的经验,安王府从前的产业中,庄园的收益是最低的,一个几百亩良田的庄园的收益不一定能赶上一个两三间房的小铺面(当然冬天能种青菜的庄园除外),由此可见经商多挣钱。

一旦全面放开对商业的限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大一部分会放弃收益不高的农田,转而选择手工业和商业。

虽然皇帝亲身体验过南洋的粮食又多又便宜,但一个国家的粮食若是大半依靠外国,无疑是被人掐住了脖子,随时都可能喘不过气来,所以要避免农业受到严重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