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5章 众生(1 / 2)

加入书签

惊天的漏洞?

林疏刚刚还在想大巫通过抹去人心中的负面因素, 构建了一个完美自洽的世界, 很能自圆其说——萧韶就说有一个惊天的漏洞, 这让他不得不再次怀疑自己的脑回路比起萧韶是否有些许的简化。

但他能做什么呢?

他什么都不能。

他只能发问“什么漏洞?”

“说来话长。”萧韶手指抚过枣木的桌面,轻轻叩了一下它。

恰逢其时大娘院子里的公鸡引吭高啼,而两只母鸡发出咕咕之声。

“大娘家里有两只母鸡, 每日清晨下蛋,大娘原本每天拾了鸡蛋, 拿给巷尽头两个儿子家。”萧韶道,“后来, 我们来了, 每日的两枚鸡蛋便不再往那处送, 而是留给你补身。”

林疏点点头。

大娘的两个儿子分家出去,和自己的媳妇去过日子, 但他们经常来串门,大娘也经常往那里送吃食和一些物品——但他们两个来到这里后, 大娘的喜爱发生转移,两个儿子便失去了每天的鸡蛋供应。

萧韶道“开始几天, 那两位兄弟其实有点不高兴。”

林疏歪了歪脑袋。

萧韶继续“后来隔着窗户看见你……你那时还穿着女孩子的衣服,也还有易容在, 他们恐怕是见你美丽,就不再为两个鸡蛋嫉妒了。”

林疏“?”

萧韶轻轻“咳”了一声“你毕竟那样好看, 他们是时常喜欢往你身上乱瞟的——后来被我略施惩戒, 还被各自的妻子拧了耳朵, 便不大看你了。再后来你换成男装, 大家都相安无事。”

林疏“……”

原来他瞎的那段时间内,还发生过这种事情。

那萧韶说这件事情的用意在哪里呢?

萧韶仿佛知道他心中迷惑,继续解释“不患寡而患不均,桃花源已经是世上罕有的清静淳朴之地,他们两个却也会因为两枚鸡蛋喝醋。”

顿了顿,萧韶继续道“后来那几天,我看着整座村子,便想,桃花源有这些人,已经足够,不要再多了。”

林疏蹙了蹙眉头“嗯?”

随即,他反应过来,眉头舒展开,觉得自己理解了萧韶的用意“嗯。”

萧韶看着他笑了一下。

林疏觉得自己被嘲笑了。

桃花源地处群山环抱之间,四面皆是峭壁,无法出去,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的世界。

也就是说,这片土地的面积是固定的。

土地面积固定,所能生产的资源也是固定的……而若是村子不断、不断繁衍,从现在的二百余人,到四百,到八百,乃至到两千呢?

若是有限的土地不能供给足够的粮食,桃花源会怎样?会有争抢么?会有动乱么?

——到那时,它或许就不是一个桃花源了。

萧韶以指尖蘸水,在桌上画了一个圈。

他说“这是一个鸡蛋。”

林疏觉得萧韶现在对待他的态度仿佛在对待一个幼儿园弱智儿童。

可他能做什么呢?

只能像一个幼儿园儿童那样像萧老师点点头罢了。

萧老师说“假定为赵鸡脖与赵鸭脖喜爱之物,且仅此一个。”

林疏继续点头。

赵鸡脖和赵鸭脖是桃花源大娘的两个儿子。

萧韶继续道“大娘将此物给你,赵鸡脖与赵鸭脖便会不悦。”

林疏“嗯。”

“若你并非一个白衣仙子,而是一个面目普通的男孩子,赵鸡脖与赵鸭脖便会找你麻烦。然后两方发生冲突,乃至开始打架。”

林疏点头。

虽然萧韶的论证有点奇怪,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

萧韶便极轻极淡地一笑,指尖又划一道,将那个鸡蛋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还不够,继续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最后整个鸡蛋惨不忍睹,变成一滩什么都看不出来的杂乱水迹。

只听萧韶淡淡道“天下之事,战乱纷争,皆出于此。”

林疏“似乎是。”

天下的疆域有限,百姓的繁衍却没有止息,没有一个国家能放弃开疆拓土之欲,如同赵鸡脖与赵鸭脖希望得到鸡蛋。战乱便由此而起,民生疾苦,也因此生发。

林疏便道“所以……”

“所以桃花源之所以是桃花源,是因为村民可以自给自足,而那座城……之所以永久宁静祥和,是因为城外取之无尽的粮食。”萧韶道。

林疏点点头。

他们观察过城中人的生活。

水、食物、衣料、房屋,全都可以凭空而生,没有穷尽。

而大家所拥有的东西都一样,故而没有攀比,也没有争斗。

每一天,都有漂亮的少女去汲取河中清澈甜香之水,灌满琉璃杯。城中居民,渴时随意去饮,饮时闭目细品,放下琉璃杯时,满脸陶醉笑意。

“因其不寡,故而可均,因其均,故而生民怡然自乐……圣人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实则有寡便必有不均,因人心不足,欲壑难填。而赵鸡脖与赵鸭脖有对鸡蛋之喜爱,才有失鸡蛋之嫉妒。”萧韶淡淡道。

林疏便想起城中居民饮水时那幸福的神情。

他们一定很喜欢,大巫没有剥夺喜欢这一正面的情感。

但若是,全城中人尽皆口渴难耐,而河水断流,城中只剩一杯水呢?

他们会怎样?

会哄抢么?

毕竟……他们都很喜欢。

喜欢,就会想要得到。

都想要得到,便会争执冲突。

一旦他们争先恐后,都伸出手去争那杯水,毫无疑问城中便大乱。

那么此时的城,就不是大巫想要的那座极乐之城了。

萧韶最后道“他痛恨世间污浊,众生皆苦,可世人……就是这样。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相生相成,喜可生欲,爱可生恶。他自以为抹去世间肮脏,便可永远清静,却不知春风吹又生,永无干净之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