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九章 作者君写文前的猜想,凑字章节(1 / 2)

加入书签

历史太有趣以至于写个同人文好难之上官婉儿猜想

声明,以下内容均不是我考证的,研究阿武的人太多,各种说法都有,我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截取一部分按照自己的思路罗列出来,著作权不在我,因为实在是同人文写不出,所以凑一篇YY文交差。不服你咬我呀!

很多人写上官,或正史或YY,她与阿武、太平的铁三角向来都很有趣,但很难看到自己心里所想象的上官,若自己动笔又觉得十分困难,因为不自觉就会变成考据党,掉进历史迷洞里出不来。

说起上官婉儿,就离不开唐高宗和武则天一家子前后三代人,现存官方史料多来自两唐书,唐会要、全唐文、资治通鉴等等,记载少、乱、甚至有矛盾的地方。这么多年我们都在跟着宋朝以后的人猜唐朝的历史,不亦乐乎,但基本方向都保持在官史的论调上,甚至已经成为了教科书里必备的内容,当然这不重要。猜想很多,证据很少,2013年上官小姐姐的墓被发现,墓志铭把官史啪啪打脸,然而除了墓志铭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因而小姐姐的墓本身又是一个大疑点。

等等,不过写一篇上官小姐姐的同人文而已啊,摔!

首先是cp问题,到底上官小姐姐配给谁?

就目前看到的上官小姐姐的百合同人文,历史向穿越向重生向,坑得多,完结的少,更多的是在则天文和太平文里当悲催女二,就目前被上官攻了的有阿武、太平、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贴身侍女某某某,穿越到唐朝一心想要跟小姐姐飙车的猥琐大龄女青年等等,阿武和太平是上官的官配,阿武与上官年龄悬殊,但不妨碍有大神让她们飙车,太平与上官差不多同龄,但不能绕过她先后两任丈夫生了8个娃的事,韦皇后和安乐估计纯属作者的恶趣味,但是这些cp我都是服气的。所以,上官小姐姐到底配给谁?

其次是背景问题。

上官小姐姐见到阿武的时候阿武已经掌权,她在阿武身边充其量是个背景板,出场机会少,台词少,写她就不能绕过阿武,绕不过阿武最后又变成了阿武传记,太平十六岁出嫁,她与太平实际能交集的时间更少,阿武死后那段历史乱七八糟,上官小姐姐自顾不暇,太平没能保住上官,甚至把自己都作死了。如此种种,上官小姐姐简直就是个炮灰命。

再次是结局问题。

上官小姐姐到底怎么死的,墓志铭没说,官史里记载有不同说法,有模糊的有详细的,后世普遍认为被斩于大旗之下。根据《旧唐书》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安乐公主墓志铭也证明了李显是被毒死的,只是实施者有争议,一说安乐公主,一说是驸马武延秀和韦温。不过这不重要。

李显死于公元710年,之后安乐公主和驸马武延秀以及韦温拥兵造反,危及李旦和太平,李隆基举兵将安乐公主和韦氏一党杀了。墓志上没说明上官小姐姐具体死亡时间,只说死的时候47岁,应于韦后一起死于6月,死于仓促之际(墓志原文)。李旦继位改年号为景云元年,也就是说同年八月就下葬了,李旦下令以正二品昭容规格下葬,但既然以二品昭容身份为何没能与李显一起入定陵。这是不承认上官小姐姐是后宫嫔妃还是另有顾忌?目前主流普遍猜测上官小姐姐被杀是因为李隆基不喜欢女人干政,把小姐姐干掉为自己的皇位之路铺砖,所以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谋杀事件。对此不太认同,总觉得高估上官小姐姐了,小姐姐所有权利均来自于皇帝,能给也能收,全看皇帝心情。再看墓里没有棺椁痕迹,连壁画陪葬物品都没有,不禁让人怀疑是空墓,那棺椁去哪了,为什么没有壁画,墓志里为什么关于上官小姐姐的事迹那么少,陪葬品呢,官方无法定论,所以这墓简直像是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把原本就复杂的历史弄得更复杂了。

好了,上官小姐姐本身历史疑点甚多,乃至从高宗开始到李隆基继位太平身死,都是疑点重重。

喂喂喂,写个同人文而已,是不是想太多。

可是没法不想,上官小姐姐毕竟是历史真实存在的鲜活的人,提起她就绕不过去历史,一研究历史就会掉进许多迷洞里出不来,也可能是我太较真。但是已经掉坑里,只能深挖。但是深挖下去发现全盘设定被推翻。

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

于是我决定把历史捋一捋,以个人之猜想为日后开同人文奠定基础(估计捋完也写不出了),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首先从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开始,毕竟整个故事;的源头是由这位老人家书写的。

1、上官仪

我一直以为上官仪全家因为废后事件被灭门,然而其实不是。

上官仪这一脉是名门望族,自上官仪上数,他爹上官弘是隋朝江都总监,他曾爷爷上官回是后周定襄太守,祖上历代为官。上官仪的爹上官弘比较倒霉,当官的时候经历了隋朝灭亡,被杀,上官弘生了上官仪和上官谨两儿子,唯独上官仪跑进寺庙当了和尚幸存下来,上官弘和小儿子上官谨死了,那年上官仪九岁。上官弘的爹是上官贤,生了三个儿子,上官弘是长子,上官仪很可能后来被叔叔们养大,因为有才学,祖上又是望族,被当地官员推荐去考进士了。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即贞观元年627年,上官仪大概19岁,一举得中,成了六品的弘文馆学士。在当时上官仪19岁得中进士已经是很厉害了,少年得意的典范。后来升迁到秘书郎,工作嘛就是给皇帝写写诗写写文章。

到了656年,上官仪大概48岁了,唐太宗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上官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当时的太子是李忠,就是后来被废为庶人又跟上官仪一起死了的那个倒霉孩子),显庆四年(公元660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应为副宰相)。663年上官仪参与编写的《瑶山玉彩》成,凡五百卷。上报皇帝,上制赐物三万件,并分别加级给参加编写的许敬宗、上官仪等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 年),上官仪五十六岁在长安。正月二十一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虢王风为青州刺史文》诏书。二十二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江王元祥为路州刺史文》诏书。二月九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督文》诏书。八月十二日,上官仪为朝廷撰《册窦德玄司元太常伯文》诏书。

在麟德元年664年8月以前,上官仪官运亨通,著书立说,文采风流,正是人生巅峰,很受高宗喜欢和信任。但是史书笔锋一转令人猝不及防。

同年10月武皇后得志,专作威扬,高宗欲有所为,动为武皇后所制。高宗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高宗大怒,密召西台侍郎、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商议。上官仪于是言:“皇后专权自恣,天下人都不说好话,请废黜她。”高宗意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诏书。皇帝左右有人奔告于武后,武后赶忙找高宗诉说。当时,诏草还在高宗处。高宗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武后怒,高宗哄骗她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上官仪先为陈王李忠谘议参军,与宦官王伏胜俱服侍过被废黜的太子李忠。武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和李忠谋大逆。十二月,丙戌(十三日),上官仪下狱,与其子周王府属上官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上官庭芝妻郑氏及始出生的女儿上官婉儿被配入皇宫内廷。十五日,废太子李忠被赐死。

以上内容见网络百科。官史里也都是这么记载的。上官仪的命运急转直下,同年十二月就死了,死的很快,几个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郭行真、王伏胜突然从历史的故纸堆里冒出来,把上官仪拉入了地狱,上官仪死的时候大概56岁,儿子上官庭芝跟着一起死了,那上官家被灭门了。

这段历史问题很多。涉及主要人物:高宗、阿武、李忠、上官仪、上官庭芝、郭行真、王伏胜等等。拆开来分别捋一捋。那么从谁先开始呢额,还是先说说上官家的事吧。

2、上官庭芝

上官庭芝是上官婉儿的爹,生年不详,死的时候是周王府属上官,周王府里的属官。那么这个周王又是谁?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中宗李显,656年生,那年他八岁。

这就结束了。上官庭芝仕途刚刚开始,还未干成一番事业就被迫终结。倒霉的孩子。

正史里没有记载上官庭芝是否有兄弟姐妹,甚至在上官仪的传记里都没有提他的夫人及子嗣。

然而大清朝的四库全书里收录了一本《元和姓纂》,这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原本失传,现存的是大清四库全书的版本,里面记载上官仪生二子庭芝、庭璋。庭芝,周王府属,生怡[昭]容。庭璋,太子仆射,生经野、经国、经纬。经纬生诏,侍御史。

很简单,就是说当时上官家只死了,上官仪和,上官庭芝两个人。上官庭芝当时没生下儿子,只有上官婉儿一个女儿。上官婉儿还有个叔叔叫,上官庭璋,有三个表兄弟上官经野、上官经国、上官经纬,一家人还是在朝为官。而原本是上官府嫡长孙小姐上官婉儿一夜之间就成了掖庭宫婢,那一年她才刚出生。

上官婉儿的母亲,新唐书记载是荥阳郑氏,高门贵族,但是旧唐书未见记载。不过这不重要。

3、上官仪在世时的高宗和阿武

说起上官仪的死,官史一致记载是为高宗背了锅。因为高宗想废后,上官仪写了诏书,结果高宗临阵倒戈出卖队友,导致上官仪被杀。官史对高宗的评价很一致,无外乎好色昏庸,懦弱惧内,被阿武耍的团团转,最后还赔上了大唐江山,而这样评价之后史官们得出的结论也都很一致,不能让女人干政啊!真是振聋发聩,史官的最终目的大概是教育后世帝王不要让女人跑到前朝来指手画脚,不然要亡国。然而,大宋前后有八位摄政皇太后。旧唐书成书于后晋也就是南宋朝时期,新唐书成书于北宋。

提起高宗废后,不得不说他立后的事,提起他立后的事不得不说他从权臣手里夺回大权的事,所以还是得从他登基的时候说起。

649年,唐高宗李治继位,二十二岁,辅臣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都是老爹唐太宗给他留下的班子。第二年650年册封王皇后,王皇后无子,册封李忠为太子,李忠当时6岁。653年,发生了著名的高阳公主谋反案,这在野史里是个狗血的故事。在正史里,是个血腥的事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处理这个案件的过程中,牵连了不少人。

官史里记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因为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阿武,而惹恼了高宗,后来被逼死,也是因此而得出高宗因妖妃而杀害国之栋梁的昏君。那高宗为啥非要废了王皇后立阿武?

阿武何许人?官史里记载为太宗才人,太宗驾崩之后去了感业寺,五年之后被高宗接回宫里开始宠妃生涯。

阿武的爹何许人?武士獲,当年散尽家财为李渊招兵买马造反,是大唐的开国功臣,祖上也曾是名门望族,后来家道中落,结识李渊之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举成功,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李世民夺位之后受到打击,因为当时他属于太子李建成阵营,后来被外放做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四十多岁丧偶,李世民做主把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许配给他续弦,当时杨姑娘也是奔四的高龄了,结婚后夫妻恩爱,接连给武老爷生了三个闺女,老二就是阿武。

结果好景不长武老爷死了,留下两个前妻生的儿子和杨老太太以及三个闺女。两个继子都已成家立业,不愿赡养她们,杨老太太为了生计只好回长安投奔娘家,阿武在长安长大,十四岁被送入宫,封为才人,伺候唐太宗笔墨,直至唐太宗驾崩,未有升迁。

有人考证阿武出生年应为628年,与李治同年,而不是长李治四岁。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阿武在宫里遇到了李治。

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回来之后就一病不起,李治从旁伺候汤药,具体是怎么勾搭上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勾搭上了,而且在阿武去感业寺念了五年经之后,又把她接了回来。主流说法是王皇后牵线搭桥引进来的,为了打击萧淑妃,可是王皇后就从来没有得宠过,引进个新敌人这样打击得了萧淑妃吗?这就变成了她与萧淑妃的个人恩怨。王皇后是正妻,容纳丈夫的妾室本就理所应当,她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古代生育率低,她作为当家主妇有责任为丈夫家开枝散叶,如果她有了嫡子,继承权也全是嫡子的,如果没有,才轮到庶子。

这段艳情史从来都是用来抨击高宗和阿武的教材,说阿武不潜心修佛,yinluanmiaoyu,meihuogaozong,高宗luanlunqulaodiexiaoqie,如此种种。其实这都不重要,阿武在感业寺待了五年,应是熟读佛教经典,她本就是聪明好学的性格,至于luanlun,阿武当时不过高级宫婢,即便是xiaoqie依当时社会风气被儿子收入门内也实属正常。

咳咳,扯远了,下面就到了著名的废王皇后案。

反正高宗就是喜欢阿武,接她回了皇宫,也没见大臣反对。阿武受宠生了李弘,子凭母贵,腰板也挺直了,而王皇后还是无子。多么悲催的王皇后!

王皇后家族乃是高门贵族,就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那种高门。在当时社会皇室并不很牛逼,因为被视为外来野蛮胡人,没文化的土鳖,嫁人都不兴嫁给皇家人。但是皇家人还得拉拢着这些个自诩华夏传承的高门贵族,不然政权就不稳,高门贵族嘴上说看不起但还是得与皇室合作保全家族利益,所以王皇后代表着贵族王家的利益,与李治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但是李治估计真是不喜欢她,结婚这么多年一直没让她生孩子。这个态度就有待商榷,他对高门贵族的看法,也许就是疏远。呃,是不是王皇后不孕不育啊?如果是这样估计不用高宗动手,大臣们就该蹦哒了。

王皇后可以疏远,但是朝臣不行,寒门弟子中了进士一般是九品官,而土族弟子中了进士就是六品上下,高门贵族不用考试直接当官,基本都是五品往上数。所以天天围在皇上身边的都是贵族人士,而他们还掌握着这个国家真正的权力,这就是那个时代。

著名的高阳公主案,不细说了,此案牵扯许多人,也不细说了,总之洗刷了一遍皇室和朝堂之人,这其中高宗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有没有产生间隙,很难说,因为当时朝政把持在他们手里。

高宗什么时候起了要废王皇后的心思,没有具体记载,主流说法都是为了真爱阿武。比较下阿武和王皇后的家世背景,王皇后家高门贵族,阿武家落魄士族,对朝廷的影响来说王皇后当然根基深厚,甩阿武十条街,阿武势单力薄,朝中没有势力。但是高宗选择了没有背景的阿武,抛弃了高门贵族的王皇后。此一举意味深远,朝中权臣当然纷纷反对,因为历来皇后都在出自名门贵族,这是皇室与高门之间的利益契约,但是高宗要打破它。

高宗为什么要舍弃高门的支持,他不愿再以利益共同体的方式绑定,同时受制于高门手中的权力与资源。655年,废后的战争在高宗得到军方支持后最终取得全面胜利,高宗废了王皇后,阿武被册立皇后,656年太子李忠被废,改为梁王,时年12岁,李弘立为太子,大概4岁。658年-659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权臣或死或流放,朝堂被重新清洗一遍。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不是阿武,而是高宗,他拿回了朝堂的掌控权。可能一开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摆脱权臣的制约,收回权力。阿武在其中有没有出谋划策,或许有,但做决定的肯定是高宗,因为这是关乎他执政的头等大事。

关于王皇后被废当时还有一件事让高宗讨厌王皇后,就是王皇后和她老娘在宫里行压胜之事,被高宗反感。此事我记得有不同记载,一说是阿武陷害,一说确有此事。不过这不重要,因为高宗铁了心要废后。

咦,跑偏了,我本来要写的是废阿武案啊!把题正回来。

660年,高宗32岁,正值英年,可惜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头晕目眩,甚至不能视物,而他才刚刚收回权力,自然不可能再次将权力下放,此时他选择信任阿武,将朝政假阿武之手,而不是交付宰相们。阿武在朝堂没有家族背景,对高宗来说应该是最好的代言人。

阿武和高宗幸福地生活了四年,之后风云突变,664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废阿武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