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二章 作者不负责任的yy之二(1 / 2)

加入书签

Emmmmm,我感觉这样yy下去可能要剧透。

不管了,yy比起写文来轻松多了,想到哪扯到哪。

先说一点,史书对过去的历史是有态度的,是史官的态度,也是朝廷的态度。这就是意识形态范畴的范畴了,思想斗争的武器,大家学过马哲思政应该都懂哈。

补充一下前面一章,王皇后最后被定的罪名是阴谋下毒。然后就没有什么掐死自己女儿嫁祸王皇后的事了。然后上官仪是被政敌搞死的。

好了,继续yy吧。(难道我要yy到太平死?????不不不,不会的)

接下来大家欢迎李贤太子登场。噔噔噔噔噔!!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 ),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永徽五年(655年)十二月十七日,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后面这句话《旧唐书》、《唐会要》里没提。

永辉五年十一月,阿武刚被册立为皇后。那时候肚子里就怀着李贤。而上一年就是654年,阿武的女儿夭折,然后阿武就又了身孕。。。。。。。。掩面,李小九你能不能歇一歇。

十年后麟德元年,追封这个夭折女儿为安定思公主。

Emmmmm,很多人可能要说了李贤不是阿武的亲生儿子,是韩国夫人的!!

作者君我也无言以对,毕竟这样的桥段拍成电视剧很多人喜欢看。

李小贤童靴是个好同学,没有哥哥那么大鸭梨,童年还是很嗨皮的,毕竟他哥哥李弘四岁就被立为太子,从小用太子的标准培养。

他跟弟弟李显就错了一岁,656年十一月李显生于长安。七岁的时候,662年六月,小弟弟李旦出生了。十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665年左右,太平出生了,这个时间史书上没记下来,史官不是很确定,永隆年就是680年太平降驸马薛绍,大概十五六岁,根据这个推算出来的。

是的,记住这个时间,664年十二月,上官婉儿入了掖庭宫,所以婉儿和太平年岁不会差太多,一两岁左右。

对,同样是这一年,664年,李小九跟宫人郑氏生的二儿子李孝去世了。呃,就是想说李小九八个儿子,老大李忠和老二李孝早早地不在了。老三李上金这一年还活着呢,是益州大都督,后面被武承嗣弄死了。老四李素节,郇王,就是萧淑妃的儿子,萧淑妃被赐死后他就被贬为申州刺史,到阿武登基之后被诬告,死了。老五就是李弘了,李小贤李显李旦依次往后排。李上金和李素节基本是死于阿武刚登基朝局不稳老有人打着李唐旗号谋反的时候,可能他们本人并不想谋反,但是架不住有人打着他们的旗号招兵买马把他们往坑里带。李小贤死的时候也正是李显被废权力更迭的敏感时期,所以阿武才要派邱神绩前去校检,就是给他提提醒,别被人利用了。

呃,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这时候也好好活着呢,就是李小九跟阿武太恩爱了压根没想起宫里还有这两个人。

咸亨二年(671年),义阳公主嫁翊军权毅。权毅历任蕲州蕲川府左果毅、袁州刺史、右监门卫将军。天授二年(691年),权毅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行动,被杀,年四十五。义阳公主不久后去世。

高安公主(649-714年),初封宣城公主。公主下嫁颍州刺史王勖。武周革命后,驸马获罪,公主回到宫廷中,自称有菩萨护体四次。唐中宗复位后,神龙初,进封宣城长公主,唐睿宗时改封为高安公主,又称高安大长公主。开元时逝世于长安永平里的家中。

这位宣城公主也是长寿,活了六十六岁,被发现了墓志铭,什么时候出嫁的没有记载,估计跟义阳公主差不多时间,出嫁时二十几岁。因为武周革命,驸马牵扯入罪,跑进宫里忽悠阿武,说自己有菩萨护体,前后显了四次灵。

怎么觉得这么好笑呢。

阿武:你给我滚出去!

2333333333333

当然是不是李弘上奏要给两位姐姐找老公就不知道了。但是吧,两位驸马爷也都不错,位高权重。

哎呦,扯远了,回到原题。

李小贤无忧无虑地长到二十岁,哥哥猝死了。太子就落在了他头上。一脸懵逼。

虽然以前没上过太子高级培训课程,可李小贤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好青年。监国之后工作做得也有模有样,召集了一帮文臣著书立说,注了《后汉书》,又编了几部书等等等等吧,一切向阿娘看齐。

这《后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因为《后汉书》晦涩难懂,所以李小贤召集人马给这部史书做注,让后人看得更容易。Emmmmm,确实是功绩一件。李小九看了也很高兴,给了不少奖金。

然而宫里不知道谁这么嘴欠,到处传播李小贤是韩国夫人的儿子的谣言。这个内容在旧唐书、新唐书里都有。有点莫名其妙。造谣的人是脑子有坑?关键是李小贤也是有坑,竟然信了。

然后到了调露二年680年,二月份,李小九和阿武去嵩山旅游了一圈,这时候裴行检正领着兵跟突厥打仗,三月份打赢了,班师回朝,七月份突厥又跑来作死,围了云州,也就是山西大同,被程务挺赶走。然而那边厢吐蕃同一时间也来骚扰,被黑齿常之击退。

咳咳咳,这段没啥意思,就是想说说吐蕃和突厥老是来骚扰,特别烦人。

五月份可不得了,出大事了。明崇俨死了。

《旧唐书 明崇俨传》

明崇俨,洛州偃师人。其先平原士族,世仕江左。父恪,豫州刺史。崇俨年少时,随父任安喜令,父之小吏明道版明崇俨有善役召鬼神者,崇俨尽能传其术。乾封初,应封岳举,授黄安丞。会刺史有女病笃,崇俨致他方殊物以疗之,其疾乃愈。高宗闻其名,召与语。悦之,擢授冀王府文学。仪凤二年,累迁正谏大夫,特令入阁供奉。崇俨每因谒见,辄假以神道,颇陈时政得失,帝深加允纳。润州栖霞寺,是其五代祖梁处士山宾故宅,帝特为制碑文,亲书于石,论者荣之。

四年,为盗所杀。时语以为崇俨密与天后为厌胜之法,又私奏章怀太子不堪承继大位,太子密知之,潜使人害之。优制赠侍中,谥曰庄,仍拜其子珪为秘书郎。开元中仕至怀州刺史。

大家都懂得,这人能驱鬼弄神,当然现在大家都是唯物主义者,不信这套。可是高宗信,我觉得估计也不是他那套妖术,而是明崇俨这个人还是有才学有想法的,每次进谏都假借鬼神之名畅谈朝政得失,跟李小九能聊到一块去,所以李小九喜欢他,把他留在身边。李小九还给他老家祖宅里亲笔书写立了一块碑,啧啧啧,皇上眼前的大红人啊。

注意,这段里“时语以为崇俨密与天后为厌胜之法,又私奏章怀太子不堪承继大位,太子密知之,潜使人害之。”,当时人们八卦明崇俨跟阿武搞巫术,明崇俨又悄悄跟阿武和李小九说李小贤不堪大任,被李小贤知道了,派人暗杀了他。史官在这块也不确定,因为史料缺失,所以说“时语以为”,当时人们都这么说,当时老百姓也喜欢八卦啊,跟我们一样。

到了《唐会要》这句话变成了“好事者为言:"崇俨役鬼劳苦,为鬼所杀。"而太后疑太子使客杀之,故赠侍中,谥曰庄,擢子珪为秘书郎。命御史中丞崔谧等杂治,诬服者甚众。及太子废,死状乃明。”

《资治通鉴》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咒幻术为上及天后所重,官至正谏大夫。五月,壬午,崇俨为盗所杀,求贼,竟不得。赠崇俨待中。

Emmmmm,明崇俨在东都洛阳为盗所杀,凶手也没找到,成了一桩悬案。

然后呢,阿武怀疑是李小贤干得,让人去搜东宫,结果搜出了甲胄百件,“俄使人发其阴谋事,诏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

唐律令禁止私藏甲胄,太子也不行,藏了就视同谋反。

李小贤就这样撞在了枪口上。

永隆元二年(六八0)八月,太子贤既废,罪东宫之官。太子洗马兼侍读刘纳言曾撰《俳谐集》十五卷献太子,高宗搜得之,怒,以讷言进宫淹久,无匡赞良规,而进诙谐鄙说,失辅导之责,流振州(海南岛南端)。斥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阿附太子,左迁普州刺史。太子典膳丞高政与太子事有牵连,责其父左卫将军高真行训诫之。真行与另二子刺政喉腹,断其首,弃于道中。高宗鄙真行父子所为,贬真行父子官。释其余东宫官之罪。

Emmmmm,高行真这个人是魔鬼。

反正这事让李小九很生气,直接废为庶人。其实这段历史比较突兀,很突然地阿武就派人去搜了东宫,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我想李小贤可能被人出卖了,阿武收到了风声,跟李小九一商量,必须严查,这一查,李小九血压蹭蹭往上升,差点爆血管。

讲真李小贤有什么理由造反,眼看他爹就是个不长命的。跟阿武夺权?前面说过,李小九因为自己的病越来越重了,感觉力不从心,跟大臣们商量,不如让阿武摄政,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让阿武站到前朝来。有些大臣们就不肯了,也没见谁家皇后摄政啊,我们怎么能伺候一个女人呢?李小九这才作罢。

李小九对阿武的信任可见一斑。李小贤是脑子有坑非得跟老爹老娘对着干?

李小贤只做了五年太子,历史资料少,为人如何不清楚。曾经有一年,因为李小贤很少接近东宫属臣,(????喵喵喵?不知道李小贤一天在忙些什么,大概天天在跟赵道生风花雪月吧,233333 ,)东宫太子典膳丞高政就下令把每天的膳食减半,来提醒李小贤要多跟下属沟通。李小九知道后还赏了这个人。《旧唐书》也记载,韦承庆曾献《谕善箴》劝谏太子亲贤能而远小人,太子听后"善之,赐物甚厚。"不仅认可谏言,还赏赐了韦承庆。Emmmmm,李小贤这个人一言难尽。

赵道生这个人是资治通鉴里写的,是李小贤的男宠。Emmmmm,我觉得如果是真的也没啥,阿武要是想玩弄周围漂亮的女秘书,我也可以。阿武,我可以!!!

前文说了,李弘猝死的时候婉儿十一岁左右,十三岁到十四岁成了阿武的女秘书。调露二年也就是680年八月,李贤被废,这个时候婉儿入内宫也就一年多,最多两年。这一年多是不是就跟李贤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有时候真的佩服编剧们的脑洞,阿武身边不少漂亮姑娘,李贤就一眼看中婉儿了?婉儿一个刚入职的萌新就敢爬李贤的床?

李贤那时候已经有了太子妃房氏,妾张氏,三个儿子,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女儿。

长子李光顺:天授年间封安乐郡王,不久被诛杀,无子嗣。玄宗先天年间追封为莒王。

次子李守礼:本名李光仁,垂拱初年改名守礼,授太子冼马,封嗣雍王。至中宗、睿宗时期加恩进封亲王,薨于玄宗时期,陪葬乾陵。

三子李守:文明年间封犍为郡王,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不久病死,无子嗣。玄宗先天年间追封为毕王。

女儿:长信县主(存疑)。

李贤被废没多久,李显就被立为太子了。一脸懵逼。

三年后,一直被幽禁的李贤被流放巴州,妻儿都跟着一块去了。又后来李贤自杀之后,房氏带着孩儿们回了京城,阿武安排他们在宫里居住,也都还活了挺久,加官进爵什么的。这段文里写过。详细的后面说。

——————跑题的分割线——————

Emmmm,突然想说下长安为什么在唐以后没有再被立为都城。忍不住先吹一波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长安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周朝的国都,最早纪录为西周的国都酆京、镐京(前1111年─前770年)。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秦建都咸阳,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地理位置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当时的汉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公元582年(开皇二年),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鼎盛时期常住人口185万,流动人口51万。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

当时长安这个地方气候比较暖和,有不少年份冬天都不下雪,夏天还要去山上避暑。所以唐代的衣服都比较薄比较透。不是人家就爱露,实在是天太热了。啊。。。。。作者君的最爱,作者君不要过冬天。

再说说东都洛阳,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唐朝时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玄宗、昭宗、哀宗都将其作为帝都,时间共近50年,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

对,就这个神经病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天天搞基建打群架,老百姓苦啊,自家地都荒了,皇帝的苦役还做不完,不反他反谁?

为啥要说东都呢?其实也不能说人家隋炀帝乱开发,建东都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人一多或者天不下雨粮食就不够吃。这种粮荒远在秦未统一时就曾出现过。越是盛世,长安人口越多,人口越多,粮食就越紧张!!秦汉时期接济长安的粮食主要来自巴蜀,但从巴蜀运粮到关中却要翻越秦岭和巴山两座大山,这条路即使在今天发达的交通条件下,也仍旧是条险途,何况两千年前。所以秦时开郑国渠,汉时开白渠,用增加水利灌溉来提高关中粮食产量。但这却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在国家繁盛、人口庞大的时期,它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到洛阳就食这个办法首先出自隋文帝,当时关中地区粮食不够吃就到洛阳就食,所以他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讨食皇帝。为什么到洛阳就食呢?因为从东晋以后经济中心慢慢向东南转移了。东南的物资到洛阳以后再往西运的时候就不好运了,因为有三门峡。三门峡这个地方每过三条船就要沉一条,成本非常高。另外当时崤函古道非常难走,要翻越高山不要说过车过人都是很难的,所以运输非常不便。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只能到洛阳就食。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干脆就把都城定到洛阳,这样就不用来回奔波了。

到了唐代,盛世之都也是庞大帝国的权力中心。此时的长安人口达一百多万,加上周边地区驻守的大量军队。长安的生存,要靠东部(安史之乱后是南部江淮一带)农业中心的供应。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运输供应物资由东向西逆流而上又是谈何容易!由于水流湍急,10斗粮能有8斗运到长安已经很不错了,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半数运到目的地。

唐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就是李显当太子的第三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最为戏剧性的是在786年,关中粮仓空空如也,禁军领不到粮食,威胁哗变。在这个节骨眼上有米运到,德宗大喜过望,跑到东宫对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有一天阿武领着饥肠辘辘的五个娃对李小九说,“九郎啊,家里没米了,太平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李小九摸着肚子,手里捧着一碗三天前的黍米粥,“二娘啊,就剩这一碗粥了,先给孩子们垫吧垫吧。”

五个娃挨个喝米汤,一小口一小口。甚是可怜哇。

阿武说,“九郎啊,咱去洛阳吧,听说那粮食多,咱去还能要点饭吃。”

李小九说,“好啊,不过可能得走着去了,牲口都饿得走不动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