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9章 等待态度(1 / 2)

加入书签

自从燕军到了应天府城外,朱允炆便开始有些风声鹤唳了,虽说是派遣了在京的各藩王和武将去守城门,但却也还派遣了些心腹内臣在各城门外守着,务必要保证一旦有些风吹草动,他这里必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朱元璋当初在开元之初,是不允许后代子孙重用宦官,那这些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多数都有迎合皇帝之意,渐渐的皇帝自是觉得这些人是能被信任的。

自朱棣靖难起兵成功之后,便念及不少宦官给他传递宫中消息的情分,便开始重用起宦官来,之后更是成立了以宦官为主的东厂,后世子孙有样学样,先后成立了西厂,内厂,与之同时,还设立司礼监,以秉笔太监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不乏被皇帝宠信专权的太监,明英宗之时被太监王振所坑在土木堡之中被俘,之后的皇帝非但没有吸取其中的教训,宠信宦官反而是越发严重。

呃,说的好像有些多了…

朱允炆派出的内臣回宫去汇报消息之际,正逢一众朝臣在奉天殿议事,现正逢燕军围困京师之际,君臣上下自是不能轻松,所考虑之时无非不过就都是如何应对燕军。

就在君臣为此束手无策之时,那内官不合时宜的声音从大殿之外由远而近传播而来。

“曹国公,谷王放燕军进城了…”连续不断的呼喊在大殿之中传播开来。

本来君臣上下正为这个事情忧心呢,因这内臣的呼喊,奉天殿之中君臣更是一片慌乱。

朱允炆出生之时,明朝已开元定鼎,自小只是学习了些诗书礼仪,在其老爹朱标突然挂了之后,他才被匆匆定为接班人,粗略学习了一些治国理政之法便坐上了皇位。

没经历过风雨自是难当大任,面对此种困局,一时之间也没有了应对之策。

整个大明的武将便被朱元璋铁血斩杀了不少,再加现在还有很多武将在各城门之上,奉天殿之中参加朝会的武将也就只有徐辉祖一人。

本来因徐辉祖因与朱棣的关系就难被朱允炆信任,因徐增寿通风报信更使得朱允炆对徐辉祖兄弟戒备起来,自然在守卫九门任务之时就不会有徐辉祖的份儿。

朱允炆没想到的却是,在朱棣进城,第一个提出阻拦朱棣之人竟会是他所不信任的徐辉祖。

“陛下,臣先去抵挡一阵,陛下与各大臣尽早拿出处理之法!”

没等到朱允炆的答应,徐辉祖便匆匆跑出了大殿。

朱允炆与黄子澄,齐泰等人看到徐辉祖此时如此真诚和积极,恐会有些后悔,当初之时没能够重用他的话,或许,燕军也不会如此这般轻易的就进入了京师。

当然,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即便是心中后悔,也不能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就那么堂而皇之的讲出来。

在徐辉祖离开之后,开始有大臣提出让朱允炆离开京师,筹勤王之师,以便东山再起了。

目前虽有徐辉祖的抵抗,但也不过是一时的,朱棣可是有着几十万大军的。

“陛下,趁着有魏国公一时抵挡,陛下即刻出京,陛下乃是先帝亲封储君,继位名正言顺,只要陛下一声号令,天下之师必响应,召集几支能与朱棣抗衡之军队乃是轻而易举之事,一时得失完全先不必计较!”

这世上都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件事情之上每个人的想法自是也不会相同的。

在朱允炆离开京师的问题之上,自是不会是所有的大臣都持赞成意见的。

也有大臣以朱允炆身为一国之君,应当有与江山社稷共存亡的决心,在此危难关头,不可率先逃命,应当以身殉国。

提出这一想法为首的大臣便是方孝孺。

方孝孺可是在一早的时候便持此种意见鼓动朱允炆以身殉国了。

不能说方孝孺此种说法不对,一国之君若是能以身殉国,那也是一种气节了,可没有几人能做到这般的。

朱允炆虽然柔弱,但若是到了不得已之时,也不是做不出以身殉国之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