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5章 却话巴山夜雨时,且随风去—11(1 / 2)

加入书签

事情果真如同康采恩想象的那样,发生了让人惊喜的逆转。

虽然汴京城里谣言四起,但皇帝显然还是做出了他认为正确的选择。

而站在康采恩的角度想来,皇帝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暂时平衡各方的利益。

这一天闹到来自汴京城的之一,终于出现在了康采恩面前。

前来宣旨的这位宦官,康采恩并不熟悉但这个人似乎也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摆着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对于现在的康采恩来说,有这样的一副表态也就足够了,现在他都已经做好了被人索贿的准备。

但有些人用来调侃封建制度的事情,最终还是没有发生,这大屏406的,甚至在他和周围亲近的人摆上一张香案之后,便被抑扬顿挫的朗了出来。

康腾已经对政治这种东西不怎么感冒了,他的文学修养不高,但他也不相信圣旨的内容,能够在多高的文学修养上,将皇帝要传达的意思表达的清楚。

尤其是在这个各方都很关注的时候,准确无误的表达似乎才更能消散周围的烟雾,也更能得到皇帝的欢心,所以负责草拟这道圣旨的官员,一定不敢在这样的旨意上耍弄自己那三笔两画的所谓文采。

所以康采恩只需要竖起耳朵认真的听一遍,便能够将档案准确的记在心中,那答案无非是关于他官僚地位的改变。如果那么一场大功劳没有换来皇帝的嘉奖,那就意味着他简在帝心的固有格局,已经被打落凡尘。如果他的身上恰如其分,那也意味着有可能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这是皇帝不好意思直接连到的表达出来罢了,但如果生长当中有着不可抑制的喜悦气氛,那就意味着皇帝很有可能依旧对它简在帝心。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个大宋王朝的官场都不敢轻易拿他怎么样。

而事实最终揭晓的时候,却是这个样子的:“供备库副使、权发遣管勾海外制置司、兼权知环庆路寨堡修筑事。”

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人民,对于每一个对宋朝的官制体制有所了解的人来讲,这都是应该不会出现的任命方式,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第三种官职翻遍整个宋朝历史也不会被找到,因为他的确从来不曾出现过,虽然宋朝非常重视寨堡的修筑过程,但是并没有派遣多么高级别的官员去专门处理此事。

而且就算派遣,估计大多数时候也会落到文官或者技术官员的手中,但这次皇帝却把这个菜差遣给了康采恩。

而更让人郁闷的是海外制置司这个衙门,虽然不是第一次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皇帝的圣旨当中,但却是第一次被皇帝的圣旨,明确了官场上的基本地位。

以康采恩这样的官职,前面都需要加上权发遣三个字,这就意味着他现在的地位还不够担任那个衙门的主事官员,这是形势所迫之下,不得不让他在辞职而已,这就意味着以后谁如果想用康采恩这个级别的官员来主管这个衙门的话,必须在同等的形势之下才能够做到,但是康采恩现在的这个形势恐怕是宋朝历史上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的。

因为不会再有人带领着他们去攻打海外的领地了,也不会有人把在海外的收获拿到宋夏战场上来挥霍和消耗。

如果想要派遣个人顺利应当的管理那个衙门,那么这个人的级别首先就要比康采恩高一些,如此以来,官职名称的前面才会用上提举,而不是现在的权发遣。

当然如果是更高级的文官甚至是宰相出任这个职务的话,那倒是可以用一个判字。可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已经不大了。

要知道现在的康采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从品的小官了,他现在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是正儿经的绿豆芝麻官。

以前他连个绿豆芝麻官都不算。

从七品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可以担任一个高级别的县令了,宋朝的县令大部分都是品九品,只有京畿附近的县令才是七品。虽然说五官转换成文官,按照常理应该降一等,但将一等他也是正品。在文官当中便已经能够算得上是登堂入室的京朝官了。

在宋朝,京官不一定驻留在京市,朝官不一定有资格上朝。

并不是品以上的所有官员都是朝官,因为只有拿到太子中允这个级别之后,才能够正式转入朝官序列,这也是很多选人进入快速升迁序列的标志。

当然有些人是比较运气好的,他们一开始就不需要再选海当中沉浮。

不过这种事情一般都发生在官宦子弟身上,大部分人是没有那个福气了。

而康采恩虽说没有这个福气,但如果他侥幸回到今世的话,也是要按照常理进入朝廷大殿,参加大朝会的。

因为从七品的供备库副使便已经是朝廷当中的中级将领了,虽然供备库副使是诸司使当中的最末一等。但中级将领就是中级将领,没有什么好说的。

一个11岁的中级将领,翻遍华夏历史也不会见到第二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