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六章(1 / 2)

加入书签

入了冬腊月,宫里开始为元日大典准备,阿武便也不闲着。

令妃初六晋了贵妃,拜礼的时候两眼含泪,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有这个福分。和卓氏晋了容贵人,这个容字耐人寻味,隐约彰显她是后宫第一美人,有个别妃嫔心里不甘,当着皇后的面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得暗自腹诽。

这还没完。令妃的延禧宫原本是要建做西洋楼,结果因走水一直停着,还有一半尚未建完,再者延禧宫在内宫边上,离慈宁宫和坤宁宫又远,每日请安都得起个大早。令妃战战兢兢斗着胆子跟皇后提了个小要求,能不能换个院子。

阿武倒是通情达理,毕竟刚晋了贵妃,再住延禧宫也不合适,当即决定把储秀宫给她。令妃激动地又洒了两行泪,谁知道皇后这么容易说话。

月尾要回紫禁城筹备元日大典,时日不多,储秀宫又久无人居住,阿武便亲自前往紫禁城,吩咐宫人务必尽快打扫出来。

当然回宫里也不光是为了这个。近日闲暇,阿武又打起了珍宝阁的主意,上次顺了不少瓷器摆件,这回阿武决定去捡些书画古籍之类的,反正好多物件放在珍宝阁也是落灰。听闻皇帝喜欢的也不过那几件字画,基本每日都要拿出来临幸一番,题几个字。当然这么多年下来,字画上已经没有能下笔的地方了。

珍宝阁的太监瞧见阿武又来了,不禁心里打鼓。

“字画存在何处?”阿武一边往珍宝阁里走,一边问道。

管事太监的声音都在颤抖。“在。。。在二楼上,主子您这边请。”

二楼倚墙立着数个高达屋顶的梨木大书架,放着各种碑帖拓本,靠窗一个大理石书案,码着一堆小山似的画轴,地上四五个汝窑大瓷缸里也是满满当当,另还有十几件精致的画屏立在角落。

啧,就是太大,不好搬运。

阿武忍痛放弃,转身坐在书案前,指使宫人将画轴挨个打开给她看看。

嗯,《斗鹌鹑轴》。画不错,就是。。。。

嗯,《五牛图》。画的很好,可惜。。。。

嗯,《潇湘图》。很是大气,不过。。。。

嗯,《桂菊山禽图》。很是精致,怎么。。。。

。。。。。。。

“有没有未被皇上题过字、盖过章的画?”阿武揉着额角,强压着心头火道。

管事太监傻眼。“您,您说什么?”

旁边的冬青见状好笑道,“主子问你,有没有没有盖过章的画?”

管事太监愣了一愣,“只有赝品没被盖过章。”

阿武靠在椅背上,心里呕血。合着这一库书画都被糟蹋了,自己来的时候怎么没想起皇帝这猥琐爱好。不过又记起之前在宫外强取豪夺,啊不是,捡的漏,那副《牡丹蕉石图》,心里燃起了一丝侥幸。

“拿来给我瞧瞧。”

管事太监使人将墙角落灰的一缸画轴搬到近前,一幅一幅展开给阿武看。

虽然被定为赝品,但有些也是十分高超的仿作。

“等等。这不是。。。。。。。《富春山居图》?”

阿武起身走到近前,她曾在皇帝案上见过那副被题满字盖满章的真迹。没想到这里还藏着一副摹本。

“回主子,正是。这是后人的仿作。”

“原来如此。”

“皇上说这幅画虽是仿作,但也画的很好,所以用两千两百两银子买了下来。”

阿武仔细看着画,因为是赝品,所以皇帝并没有题字盖章,而是让几位朝臣写了题跋,整幅画没被损毁得太严重。

确实画得很好,极富古香清韵。

阿武心里的小侥幸又冒出了头,但面上不动神色,让冬青收起来。

管事太监傻眼,“这。。。。。”

阿武不以为然,“不过是一副摹本,皇上不会在意的。”

“继续。”

又看了数十幅,挑了五卷,这才放过字画。其余的也不是不好,甚至有些阿武一眼瞧过去,就觉得是真迹,只是她不喜欢罢了。

“呃,等等,方才有一副《花下狸猫图》。”阿武忽而道。

管事太监赶忙从方才那一缸里找出来。

“就是它。”图上印章题跋比较少,大概皇帝不喜欢猫。阿武看了看,大手一挥,“冬青,收起来。”

管事太监干看着,不敢说话。

心满意足,阿武拍拍手,起身在书架前踱步。

“这些碑帖拓本有多少?”

“回主子,从魏晋至今足有五百余册,名录在此,请主子过目。”

管事太监适时呈上名录。

阿武打开仔细看着,忽而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

太宗得《兰亭集序》真迹后,喜爱非常,曾命当朝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阿武没想到,千年之后,竟然能再次得见褚遂良真迹。虽然她不喜欢这个人,但不得不承认,他写得一手好字,通篇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除了心中暗暗喝彩,思绪又被它瞬间扯回千年前的太极宫。

管事太监看着皇后紧盯着手中的摹本,心里紧张万分,看皇后这神情,是不打算放回书架上了。

结果也没有超出他的预料。皇后将《褚兰亭序摹本》直接递给了冬青。

!!!!!!!管事太监石化。

这还没完。管事太监刚要说话,就见阿武一脸震惊地问他,“《万岁通天帖》?现在何处?!”

管事太监急忙搬来梯子,上下翻找。

万岁通天二年,她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奏报,说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愿意献上王氏一门书法真迹。为此她还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了《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后又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上等的黄蜡纸双钩填墨,复制了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

不曾想到,这法帖竟流落在了紫禁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